全国站
帮助中心 法律法规库 华债互动 免费发布 服务商入驻
ad
首页 > 新闻动态 >

信达2014年119亿净利逆增长 高管称不良主业机会增加

发布时间:15年04月23日

d2.jpg

导读


  去年,信达也大幅增加了不良资产的收购。其中传统类不良资产(主要收购自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收购额达307.96亿元,同比增长150.8%。附重组条件类不良资产(主要收购自非金融机构)新增收购规模为1187.03亿元,同比增长55.1%。

 

  信达不良债权资产的收购成本中,非金融类的成本增加也由2013年末的464.81亿元增加至2014年末的938.84亿元。

 

  本报记者 李玉敏 香港报道

 

  “预计化解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需求在增加,信达有望在不良资产领域保持良好的业绩。”3月30日,在香港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信达董事长侯建杭如是表示。

 

  3月27日晚,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主业的中国信达(01359.HK)在香港联交所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14年末,中国信达总资产达到5444.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1.9%。在经济下行期,该公司却呈现出了“逆周期”优势。

 

  2014年度,信达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18.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8%,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ROE)14.0%,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2.62%。

 

  同时,此份报告显示,从信达收购成本、业务拓展,及营收份额可以看出,不良资产在各行业中的蔓延路径可见一斑(详情见图示)。

 

  不良资产业务利润贡献率超七成

 

  信达表示,不良资产经营业务仍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其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信达不良资产经营收入达315.0亿元,不良债权资产新增收购成本为14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1%和68.3%。

 

  “2015年经济增速可能略有回升,但是总体复苏疲软态势难有明显改观。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和产业机构调整的深入,经济金融系统中的各类隐形风险逐步显性化。在这种情况下,预计化解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需求在增加,信达有望在不良资产领域保持良好的业绩。”3月30日,在香港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信达董事长侯建杭如是表示。

 

  他认为,今年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机遇。银行业不良贷款和不良率的“双升”,给信达拓展传统的不良资产业务带来机会。企业流动性的紧张、应收账款上升、坏账规模和不良比例的增加,使得附重组条件类的不良资产业务大有可为。

 

  信达年报数据显示,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是其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公司的主要业务包含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投资及资产管理业务、金融服务业务三个板块,去年的营业收入分别占收入总额的52.7%、20.3%和29.3%,税前利润分别占税前总利润的70.5%、21.6%和11.4%。

 

  去年,信达也大幅增加了不良资产的收购。其中传统类不良资产(主要收购自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收购额达307.96亿元,同比增长150.8%。附重组条件类不良资产(主要收购自非金融机构)新增收购规模为1187.03亿元,同比增长55.1%。

 

  银监会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余额达到了8426亿元,同比增长42.3%,不良率达到了1.25%。不过从信达的年报上看,去年该公司不良资产的收购来源主要是非金融企业。

 

  在信达附重组条件类的不良资产中,来自房地产的行业占比最大。2013年占比达60.3%,2014年略有下降至58.3%。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疲软,其处置风险也在上升。信达表示,该公司强化项目风险控制,新收购项目总体风险可控。将优化区域结构,增加涉房一二线城市分布。

 

  年报显示,信达不良债权资产的收购成本中,非金融类的成本增加也由2013年末的464.81亿元增加至2014年末的938.84亿元。

 

  为此,信达副总裁吴松云解释称,收购成本的增加其实是不良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加,也是市场机遇的增加。“收购价格确实略有提高,但是和资产的质量不同有关系。”

 

  至于2015年信达收购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长情况。吴松云在回答现场记者提问时表示,“传统类不良资产的收购,主要还是取决于银行出表的意愿和速度,相对来讲,我们是比较被动的。目前来看,银行的出表速度还是在提速,我们最少应该能维持以往的增速。”

 

  银行“牌照”依托主业布局

 

  在加大处置核销力度时,也有银行成立了资产经营部,自行开展不良的处置业务,这是否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吴松云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主要的渠道还是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来进行处置。“从政策要求上,不良资产应该是以面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为主要处置渠道。从银行自身来说,不良资产处置专业化很强、队伍的要求和技术要求不同于其他资产。银行有自己的保全队伍,对于一些简单的比较容易处置的他们会自己处置。”

 

  此外,随着“不良蛋糕”的扩大,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多了“分食者”。

 

  至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是否会成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吴松云坦言,竞争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不过对信达影响不大。“从总体来看,地方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占比不到10%。且他们有局限性,比如处置的方式、收购的不良资产范围、自身的资金实力、渠道、分支机构等。地方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加入有利于市场的发展,况且我们之间不仅是竞争,也有一些合作。”

 

  2014年,信达旗下的金融子公司业绩提升显著,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5.3亿元,同比增长44.5%。其中,幸福人寿原保费收入达75.9亿元,同比增加84.4%;信达财险原保费收入35.1亿元,同比增加15.4%;证券及期货业务税前利润大幅上涨至15.8亿元,同比增长251.5%。

 

  然而,在信达金融子公司“全牌照”的经营中,唯独缺一个银行的“牌照”。此前也有媒体报道称,信达有意收购南洋商业银行。为此,信达高管陈孝周表示,“注意到这方面的报道。各种说法都有,目前我们没有和各方面有这些意向的接触。”

 

  被问及银行牌照的布局时,陈孝周称,“我们规划牌照的时候,不是追求全,目的是看对我们不良资产经营的主业的协同上是否有利。在现有的多功能牌照的基础上,对于我们完善功能,增加协同效应有利的,都不排除会去做。”

 

  其实,此前信达离银行牌照也只有“一步之遥”。

 

  2014年9月26日,信达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将持有的西安银行21%的股份,共计6.3亿股转让给西安一家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转让价格22.5亿元,而信达初期投资成本为12.6亿元。

 

  至于为何沽清西安银行股份,信达称,入股西安银行源于为该行提供个性化不良资产处置方案,同时通过信达对其进行财务性增资和管理输出。西安银行资本实力和运用水平明显改善,股价也有回升,转让所持股票实现预期授予,符合信达及股东的利益。